服务热线:020-82733249

资讯

Information
【喜讯】增城区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
来源: | 作者: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 | 发布时间: 2022-07-14 | 2391 次浏览 | 分享到:













































                                             区级第七批非遗代表性

南香山的传说

 

区级第七批非遗


图片

图片

南香山古时称南樵山,还曾名“南乡山”“峨眉山”、“南香岭”。位于广州的东部,是增城区宁西街的一座高山,也是“广州三樵”、“粤中三樵”之一的南樵。


胡庭兰故事



胡庭兰曾用过的墨砚,一个呈椭圆形、重26.5公斤的明朝墨砚,据传当年胡庭兰就是用这个墨砚,挥笔赋诗,寒窗苦读,办学育人。


湛甘泉的传说




湛甘泉的传说在增城已广为流传500多年,既有史册记载,又有民间流传,多以湛甘泉的人生事迹、学术思想、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教育理念思想、书法作品、与其弟子间所发生的故事以及与王阳明的传说等为背景,并逐渐衍生出与此相关的民俗活动、民间艺术、民间书院遗址遗迹等等。


增城传统皮雕




增城传统皮雕所选用材料主要以皮革为主。增城传统皮雕造型生动、色彩丰富、线条柔和、质感强烈,被世人称之“软浮雕”,是古老民族传统艺术与现代先进皮革工艺及高科技复制技术的完美结晶。


根雕




根雕所选用材料主要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为主,作品主要取材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增城民间习俗等。


三江大包制作技艺



三江大包百年包点,源于民国初期三江氏董镜清。三江大包的特点就是大,皮厚馅足,蒸熟的包子直径15—16厘米,厚度为8—9厘米,约与成年人的手掌一样大,称得上是“手掌包”,每个包子肉馅足足有4两重。


饼印制作技艺



饼印又称饼模,这里的饼印既是用于炒米饼、糖环、寿桃等春节食品的印制模具,又是一项传统的民间雕刻美术。饼印主要以乌榄木、荔枝木为原料,一枚小小的饼印要经过选料、断木、切成方块、阴干、设计图案、做饼模、凿牙、铲底、掺牙、起脚、雕花、雕字、开气孔、修边、打磨等15道工序以上才能完成。


岭南盆景




岭南盆景又称广东盆景,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宋哲宗亲政时,苏东坡被贬惠州,赋诗大赞“岭南万户皆春色”。到了清代,盆景艺术已普及于民间,多选用九里香、榆树、罗汉松、柏树等树种。


派潭盖仔粉




在增城派潭镇,盖仔粉可以说是一道家喻户晓的美食,其粉薄白透明,爽软韧筋兼备,炒、泡、拌食皆宜。不少食客品尝后都说:“食过返寻味“。


吴氏中药外敷膏药



吴氏中药外敷膏药是在清末民初时期,是经吴亚赞先生(1841-1918)整理,通过吴氏几代人不断探索传承,至今仍在使用中药外敷膏药。通过中药经皮肤渗入皮下而得有效的穴位经络,刺激穴位,让中药材的有效成分渗透、吸收、直达病灶,即有直接治疗作用又有全身的整体调理作用。


龙舟景(瓜岭龙船景)




农历五月初一,是瓜岭村和靠东江支流上游部分村庄的龙舟景日。全村共有5艘传统龙舟,保留了传统的游龙探亲、斗标、招景、龙船饭、龙舟饼、龙船戏等内容,且各具特色。


增城迟菜心民俗




增城迟菜心民俗在增城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清初时期,在增城小楼何仙姑故乡,每逢墟日或何仙姑诞,在仙姑家庙门口附近经营小卖小妙生意,因为迟菜心特别好吃,深受人们的欢迎。从此,小楼本地人每逢喜庆节日,都离不开菜心,通过菜心逐渐形成了菜心民俗文化的发展。


乞巧节(摆七姐)




乞巧节在广州以及珠三角各地素来盛行,但目前在增城地区,只有下境村一贯保持着这一习俗,极少间断。至今,下境村“摆七姐”的传统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具有浓郁的传统民俗特色。